
2024年4月的开封,春阳穿过窗棂。70岁的孙秀菊阿姨站在“希福中医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”活动现场,攥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。台下,71岁的老伴挤在人群里,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衬衫上海杠杆配资,眼神始终追随着她。
“我这条命,是老头子给的。”孙阿姨开口,声音哽咽。台下掌声响起时,老伴悄悄抹了把眼角——十年前那个在病房寻死觅活的女人,如今正站在这里,说“活着真好”。
2015年8月的一个午后,52岁的孙秀菊抱着孙子爬二楼,突然喘不上气。姐姐催她去县医院检查,她没当回事:“我身子骨硬得很,带大俩娃都没问题。”可检查结果出来那天,老伴开着装修用的小货车,一路沉默着载她去了淮河医院。
穿刺、骨扫描、加强CT……一周后,医生把老伴单独叫进去。孙阿姨心里咯噔一下:“好病不背人,这是要坏事。”老伴出来时强装镇定:“专家说介绍个好医生,咱去看看。”
第二天,她在医院确诊:左肺腺癌伴左侧枕叶、右侧额叶转移,甲状腺结节、淋巴结转移。“不能手术,转移了切了更快。”医生的话像重锤,砸得她眼前发黑。
展开剩余68%希望寄托在放化疗上。头部放疗20次后,孙阿姨掉光了头发,记忆力衰退到记不清自己做了几次治疗。接着是化疗:恶心呕吐、吃不下饭,她整宿盯着天花板哭:“治不好,还拖累家里。”
绝望在某个深夜爆发。她趁老伴买饭溜出病房,躲在楼梯间。老伴回来找不到人,疯了一样打电话、跑遍全院,找到时腿都软了:“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,我可怎么活?”
也是这时候,开封尉氏的病友提起郑州袁希福老中医:“纯中药调理,我亲戚试过。”老伴像抓住救命稻草,9月30日凌晨开车赶去郑州,排了4小时队,7点到医院时,孙阿姨还抱着“活不成”的念头。
袁希福院长没讲大道理,只说:“身体好了,才有机会。就像种地,小草不影响地壮,地壮了才能收粮。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在孙阿姨心里发了芽。
药很苦,但5天后她觉出变化:身上有了力气,消化顺了。后续放化疗时,中药成了“缓冲垫”,恶心呕吐轻了,她咬牙完成6个疗程。2016年1月复查,病灶缩小;4月,左枕叶强化影消失——全家终于能回家过年。
身体好转后,孙阿姨心疼钱,试探着说停药。老伴急了:“停啥停!有人比有钱强!有人,干活才有劲;没人,挣再多钱有啥滋味?”这句话成了她坚持的“硬医嘱”。
病魔退去,生活重回烟火气。孙阿姨又像从前一样做饭、带孙子,可老伴成了“管家婆”:抢着洗碗拖地,生怕她累着;每天下午雷打不动送她去麻将馆“上班”,到点准时接“下班”。小小的麻将馆,成了她重拾快乐的据点。
2024年活动现场,孙阿姨攥着老伴的手说:“更该谢俺老头子!要不是他,我早没了。”老伴在台下憨笑,眼里闪着光——十年前那个在医院疯跑找她的男人,如今依然把她护在身后。
十年,3650天。孙阿姨的抗癌路,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,只有老伴的一次次深夜驱车、一句“有人比有钱强”、一场场守在病房的陪伴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